科技创新

23
06月
2025

以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创新

发布者:小编

  合肥市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围绕“提升智能制造产业竞争优势■◆■★”这一主线,主攻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其制备工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储能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健康与医疗设备、物联网及大数据七大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和产业培育,助推◆◆■◆★“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成为合肥现象级的产业地标。

  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要立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局◆■■■,构建“需求牵引、精准施策■◆、生态赋能◆★★”的靶向引才体系■◆◆★。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立足发展所向、技术所需◆◆★■■、人民所盼,着眼未来和长远,下功夫培养大批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培养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合肥工业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斛兵学者◆■■★”“黄山学者”等系列岗位为依托■◆,建立了“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俊才★★★■”三级引才图谱,创新评价激励机制,重构人才成长生态■★■,建立优才快引通道,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师资加盟,初步形成了“战略科学家把舵方向、领军人才攻坚突破、青年人才蓄能支撑◆★■■★”的创新雁阵格局■■◆■◆。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自身定位,着力培养一大批兼具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思维的杰出人才,把产业创新的实践应用要求与高校科技创新的路径结合起来,与企业共同探索建立

  城校融合实现“双向奔赴”。在我国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强化城校合作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城校是荣损与共的共同体,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提供的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高校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的基础保障★◆,同时也在服务城市发展中优化学科方向★◆■◆、获得发展资源和提升竞争力。城校之间要进一步形成思想共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培育新动能的高度不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通过高质量城校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区域产业发展动力引擎的作用,加快布局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共识性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实现“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100”的跨越★◆■■。合肥工业大学聚焦“四个面向★★◆”,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坚计划■★■,以高水平科研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供源头科技供给★■;另一方面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支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要着力激活需求端◆■■,以诊断服务为抓手,帮助企业明确“真需求”★◆■■、找准“真瓶颈”◆■★;要做实研发端,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推进“真题真做■◆”“实战实教”◆◆★★;要畅通转化端,以成果熟化联动产业培育为手段,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政府联合高校企业设立中试资助基金◆◆◆★■■,面向TRL3—TRL5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早期支持◆■,吸引校企形成成果转化接力。成立区域产业研究院和新产品验证中心,挖掘科技创新资源,绘制区域产业地图、产业技术图谱、专利特征图像,助力供需精准对接★★■。合肥工业大学依托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构建起“平台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金融支撑—市场支撑”“五位一体”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为学校科研团队提供初期需要的研发空间、资金和资源支持■■★★★◆,助力一批高科技企业完成知识成果的落地转化。

  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当前,面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能够打破国外垄断的核心技术和颠覆性创新成果还不够多。对此,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充实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坚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他们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让更多科研人员积极走进企业车间一线,让科研人员积极推动产业创新◆★★■◆★。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专业化课程培训,为企业培训一线科研人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博士后队伍建设,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类博士后岗位,专注于科技成果熟化和商业化中试,由企业制定技术路线,高校把控理论深度,从技术难题中凝练科学问题,把解决科学问题的成果转化在生产线中■◆◆★★,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打造贯通产学研的重要纽带。选派教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和◆★■◆■■“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一对一”解决技术难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为产业创新提供核心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关键是科技创新,最终靠人才实现。当前★★◆,面向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还比较紧缺■★■★■,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必须走好人才培养自主之路,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合肥工业大学充分发挥工科办学特色和产学研合作传统优势,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提出以■★“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为理念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合工大模式”◆■。该模式聚焦地方主导或优势产业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由高校、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共同构建一种新型的政◆◆◆、校、企合作的联合体■◆◆,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信息资源共享、供需资源对接,有力支撑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得到了地方政府、企业的广泛认可,增强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

  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科技成果只有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强化校企科研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与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创新共同体,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中■■,加强与企业的对话、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及时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实现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建立有组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在做好有组织科研的同时,还要注重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要健全各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相关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构建“鼓励科技创新,支持高效转化”的良好生态环境,对成果研发与产业化间的技术创新阶段“补链”,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完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设“鹰眼式◆★★★”技术经纪人队伍。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对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品种金融服务■★★,建立精准的金融灌溉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金融供给与科创需求匹配机制★■。

  全方位布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可以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加快推动急需紧缺人才和各类战略人才力量规模增长,持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人才竞争力■★★★。

  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核心动力,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应用场景和市场价值。科技创新只有进入生产过程★◆,实现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才能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必须密切与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科技成果有组织转化★★,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建立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必须持续畅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通道,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成功突破了大型光伏电站用逆变器在并网稳定性与主动支撑、综合效率提升以及高效国产化IGBT技术等方面的众多技术瓶颈■◆◆◆■,实现了光伏并网逆变器■◆◆★★、MW级风电变流器◆★、微电网及储能变流器的产业化,引领了大型电站光伏逆变器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高渗透率下大型光伏电站用并网逆变器的技术创新。

  合肥工业大学主动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发展领域★◆★■,主动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前沿科学中心和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创意■◆◆■◆◆、创新◆■、创业、创投★■■”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